叔叔因交通事故死亡,非近親屬的侄子女可以獲得賠償嗎?
原告趙某駕駛其妻子鄭某名下的小型普通客車,行至內鄉大橋鄉某路段時,與騎自行車的周某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周某搶救無效死亡。事故發生后,經交警部門認定,雙方負此事故同等責任。趙某為了及時安撫死者家屬,通過交警隊與死者家屬達成協議,賠償死者周某4個侄子女各項損失共計23萬元。
原告駕駛的車輛在被告某保險公司投保交強險、商業三者險、車損險且不計免賠,本事故發生在保險責任期間。因原、被告雙方未達成一致賠償意見,原告訴至法院。
被告某保險公司辯稱:原告趙某將賠償款23萬元支付死者周某4個侄子女,但該4人不是法律所規定的死者近親屬范疇,不屬于法定的賠償權利人。根據交通事故司法解釋有關規定,本案只能賠償原告支付的醫療費和喪葬費等損失。
法院經審理查明,周某生前只有兄弟兩人,其父母和長兄在事故發生前已經亡故。周某生前未結婚,也沒有子女。因年事已高,除國家按照特困人員發放補助外,均由其4個侄子女贍養,平時與侄子周某某共同生活,提供日常生活保障和疾病治療護理。
法院審理后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第二條規定,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有規定,適用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但是適用民法典的規定更有利于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更有利于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更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除外。雖事發時的法律沒有明確將侄子女列為近親屬,但周某生前未婚且無子女,4個侄子女承擔了周某的贍養義務,周某生前跟隨侄子周某某共同生活,死后由4個侄子女操持了埋葬事宜。周某的死亡必然造成侄子女4人家庭費用的直接支出和經濟的喪失,精神上亦因周某死亡產生痛苦。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因此,本案的死亡賠償金等費用作為物質損失具有遺產的性質,死者周某的4個侄子女可以成為賠償權利人,被告某保險公司應當支付原告23萬元保險金。
被告某保險公司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審理后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聚焦交通事故死亡后賠償權利人的范圍認定問題,核心爭議在于非近親屬的侄子女能否在死者無其他近親屬的情況下,獲得死亡賠償金等賠償。法院結合實際贍養事實、民法典精神及公序良俗,最終支持了侄子女的賠償請求,為特殊情形下的賠償權利主體認定提供了典型司法指引。
事故與賠償協議:趙某駕駛車輛與周某發生交通事故致周某死亡,交警認定雙方同等責任。趙某與周某的 4 個侄子女達成協議,賠償 23 萬元。
死者親屬狀況:周某生前未婚無子女,父母及長兄均已去世,無其他法定近親屬;生前由 4 個侄子女贍養,與侄子周某某共同生活,日常起居、疾病護理均由侄子女負責,死后后事也由侄子女操辦。
保險爭議:趙某投保的保險公司以 “侄子女非法定近親屬” 為由,拒絕支付 23 萬元保險金,主張僅賠償醫療費、喪葬費等直接損失。
周某的 4 個侄子女是否屬于法律規定的 “賠償權利人”?
在死者無近親屬的情況下,實際承擔贍養義務的侄子女能否主張死亡賠償金等損失?
法院支持侄子女的賠償請求,核心邏輯圍繞法律適用、賠償權利主體認定及死亡賠償金性質展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第 2 條,“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糾紛,當時法律無規定但適用民法典更有利于保護權益、維護秩序、弘揚核心價值觀的,適用民法典規定”。本案中:
交通事故賠償中的 “賠償權利人” 通常為死者的法定近親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但本案中:
死亡賠償金雖非死者的遺產(遺產是生前合法財產,死亡賠償金是死后賠償),但法院結合本案特殊情況,認定其具有 “物質損失補償” 的屬性,可參照遺產處理規則:
本案的裁判結果明確了交通事故賠償權利人認定的特殊規則,核心法律要點如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 1 條,“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法定近親屬范圍嚴格限定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這是一般原則。
當死者無近親屬,且存在實際承擔贍養義務、共同生活的侄子女等親屬時,法院可突破一般原則,認定其為賠償權利人,理由包括:
權利義務對等:侄子女履行了贍養義務,應享有相應的權利,否則會導致 “履行義務者無權利,無義務者無損失” 的不公平結果;
公序良俗導向:認可實際贍養人的賠償權利,有利于鼓勵親屬間履行贍養義務,弘揚尊老愛幼的美德;
損失填補功能:死亡賠償金的核心是填補因死亡導致的家庭損失,實際贍養人因死者死亡遭受了直接損失(如生活費支出、精神痛苦),理應獲得補償。
在無近親屬的情況下,死亡賠償金雖非遺產,但可參照遺產的分配規則,由實際對死者盡到扶養義務的親屬獲得。本案中,法院正是基于此思路,結合代位繼承的精神,支持了侄子女的請求。
實際贍養義務的證據至關重要:主張賠償權利的侄子女需提供充分證據證明贍養事實,如共同生活證明(居住記錄、鄰居證言)、醫療護理記錄(繳費憑證、病歷)、后事支出憑證(喪葬費票據)等,以證明與死者的緊密扶養關系。
法律適用的靈活性把握:在舊法無明確規定時,可依據 “更有利于保護權益” 的原則,援引民法典的相關精神(如代位繼承、公序良俗)主張權利。
保險公司的賠償范圍:保險公司不能機械以 “非法定近親屬” 為由拒賠,需結合案件實際情況,對實際遭受損失的權利人承擔賠償責任。
本案的裁判結果充分體現了司法實踐對 “權利義務對等”“公序良俗” 原則的尊重,通過突破法定近親屬的形式限制,保護了實際履行贍養義務的侄子女的合法權益,為類似特殊案件的處理提供了重要參考。
聲明: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利于普法之目的。本網部分內容可能涉及轉載或摘錄于網絡,但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經本網核實后將會第一時間做刪除處理。